7月的吉林大地俯瞰如画,玉米地一望无际、水稻田绿浪滚滚……黑土沃野,到处充满着丰收的希望。加大黑土地保护利用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我省各地因地制宜,精彩纷呈。
“水肥一体化”丰收增保障
素有“天下第一粮仓”美誉的榆树市现有耕地588.31万亩,黑土地面积达577.85万亩。
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田里,一根根滴灌管在地头若隐若现,一直延伸到田间深处。“这些滴灌管在播种时随种子一起埋进土壤。”合作社理事长丛建俯下身,指着这套设施介绍,“这是水肥一体化系统,滴灌管浅埋到地下3至4厘米处,每隔30厘米左右就有一个小孔,水分和肥料可直达作物根部,效果好着呢,丰收也有了保障。”
向土地要粮,向科技要粮。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近些年,榆树市在养好地种好地上的措施也是花样翻新——在有一定土地规模的合作社中率先启动建设“水肥一体化”高产模式;推广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30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5.6万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51%;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全覆盖。
条带耕作减少水土流失
近年来,舒兰市持续推广保护性耕作免(少)耕技术,在10.01万亩旱田耕地上应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其中条带耕作少耕技术模式实施面积达到3.7万亩。
7月中旬,天德乡三梁村玉米已进入喇叭口期。该村在王忠成农场带动下,采用条带少耕技术,减少水土流失。目前,玉米长势良好,植株整齐粗壮。
王忠成家庭农场用条带少耕新技术为周边农户种了180余公顷玉米。在他们的带动下,三梁村全村玉米地今年大部分使用了条带耕作技术。农场负责人王忠成说:“我们播种时,在采用‘条耕’‘免耕’技术基础上,着重对土地深松,减少了水土流失。”
舒兰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2019年开始,他们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条耕(少耕)”技术模式,是一种秸秆归行覆盖、条带耕整地、免耕播种机播种、宽窄行种植的方式,其优点是抗旱、抗倒伏、通风采光作用明显。三梁村的一些玉米种植户说,采用此种耕法的玉米地,好的地块每亩可播种玉米7000株至8000株,比传统种植法多2000株左右,每亩地的玉米产量可提高8%左右。
鸭稻蟹稻共生互利
在大安市联合乡万福村,经过精心治理的万亩盐碱地已是碧波荡漾的水田。在大安市信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新开发的盐碱地块上,经过物理、生物等手段已经完成盐碱地改造近万亩,经过精心的土壤改良,当年便成功种植了水稻。目前,水稻长势喜人,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
稻田里,农民们正忙于除草,确保水稻生长无碍。信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鸭稻蟹稻综合种养模式”引人注目。“引进前沿的农业技术和设备,今年我们又成功改良了800多亩盐碱地,每多改良一亩盐碱地,就能为国家增加一亩耕地,让中国人饭碗装更多的中国粮。”企业负责人王千士说。近年来,他们采用物理、生物等手段已经改造盐碱地近万亩。
大安的盐碱地土壤pH值高达9—10.5,而适宜弱碱水稻生长的土地pH值最高限为8,所以在大安种植水稻的关键在于治碱。如今,王千士的弱碱水稻种植基地每年引进稻田鸭2万余只,养殖稻田蟹上万亩、稻田鱼300多万尾。无需施用农药和化肥,以田养鸭、以鸭促稻,水稻护鱼、蟹,鱼、蟹食虫草,形成了鸭、鱼、蟹、稻互促共生的良好局面。
耕地保护利用工作任重而道远。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说,我省各地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最严实的责任,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利用力度,全力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种好饭碗田,筑牢“大粮仓”。(毕玮琳)